冀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4 Food and Restaurants单元综合测试题(含解析)考试试卷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考试试卷)
2022一2023学年度高三一轮复周测卷(二十二)6,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有学者评价:“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班级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了社会。”由此可见,朱熹历史·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注重实践孔子所维护的周礼B.积极构建官方的哲学意识形态C.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格物致知D努力将儒家伦理道德推广实践姓名(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7明朝,赵壅“常念丽江丧祭过侈,乃取考亭(书院名,朱熹曾于此讲学)《家礼》,酌以俗宜,编次为书,名曰《丧礼仪节》。发梓以遗乡闾,乡人翕然从之”。此外,如“冯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善、汪堤、吕坤、宋氟、吕维祺等人无不如此”。这反映出明朝部分学者得分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A.助长了基层社会奢靡之风B恪守程朱理学的人伦规范1.程颐、程颢兄弟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既明此理,夫复何障”,“君道”“臣道”“父C.注重儒家伦理原则的践行D.力推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应该“灭私欲,则天理明”。二程旨在8王守仁的心学认为心只有一个,就是道心,并明确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这就很A强调维护君主的权威B.阐述宇宙及人类社会规律容易让人认为人的所有心念都是符合于道即天理的,只要是从心中发出来的,都C继承发展理学的思想D.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是天理。晚明李贽沿着这个思路前进,提出了“童心说”,却掀起了反理学的浪潮。这主要说明选择2陆九渊认为涵养省察没有分别,不必在存养之外再讲究省察,也不必于事事物物A.李贽继承了心学的精髓B.王守仁明确倡导思想解放答题上求定理,主张功夫全在存养上,存心、养心就是保持固有的良知。由此可见,陆C.心学反对盲目服从权威D,理学内在矛盾推动其衰弱九渊主张9,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如近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A.践行儒家思想世俗化B.理论和实践达到统一实施方案》提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双C.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D.体味古圣先贤的圣道元”育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蕴含着3.下表是宋朝一些理学家的部分言论。由此可知,他们A.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B.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C.朱熹关于名教伦理的阐释D.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言论出处10.有学者认为宋朝的儒学家虽然高度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掀起了人的主体性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和个性自由的启蒙思潮,但这种启蒙的实质是“无主体性”,人们仍依附于自然经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济和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该学者意在强调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别A.理学对宋朝文化的启蒙影响B理学未能突破传统的文化模式C儒家思想对人创造力的桎梏D宋朝商业发展的内在文化阻力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11.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录》中有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陈淳《北溪字义》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而16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A.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B.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努力把圣人民化。两者思想的共同C.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D.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点是104.北宋有一学者,在反思唐末政治时,认为“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11陵夷有五代之乱”。这位学者意在强调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12.下表是李贽与黄宗羲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认识12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言论出处135.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藏书》14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害而莫或除之黄宗羲《原君》A.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B.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承认了私欲膨胀的合理性C.宋朝科技领先于世界D.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动了人伦与政治的分离历史·周测卷(二十二)第1页(共4页)历史·周测卷(二十二)第2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