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24届高三年级8月入学联考(23-10C)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b地理考试试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b地理考试试卷答案)
河北省高一年级选科调考第一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遗存的特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井头山遗址属于海岸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海生贝壳、海鱼脊椎骨,这说明井头山先民的生活与海洋联系较为密切,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故选D项;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此时中国已经进人新石器时代,故排除A项;黑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龙山文化,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介绍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情况,故排除C项。2.B【解析】本题考查商朝的内外服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即材料中所说的“二元统治体制”,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排除A项;分封制体现不出二元统治体制的特征,故排除C项;中外朝制实行于汉代,故排除D项。3.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诸多文献淡化了“夷夏之防”,并出现“四方”与“中国”并举的记述,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民族政权形成均势,故排除B项;C项中“消失”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态度,故排除D项。4.B【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既吸收了各国的变法经验,也对各国变法措施进行了创新,故选B项;A项虽然说法正确,但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商鞅变法没有顺应民意,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鞅变法的涉及面广泛,故排除D项。5.C【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移民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徙万众百姓于关中地区,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的这些迁徙活动是为了便于监视、控制这些富豪和民众,以消除政治隐患,进而维护政权稳定,故选C项;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始皇的这一移民措施显然不是为了繁荣商业,故排除A项;秦始皇的这一移民举措有利于调整人口格局,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秦始皇的这一移民举措与整顿社会风俗无关,故排除D项。6.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末年的反秦活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秦末三股反秦势力中,既有农民出身的基层小吏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楚国贵族后裔领导的带有复仇情结的反秦活动,这说明秦朝末年的上层贵族、下层百姓都对秦朝的统治不满,即说明秦秦末统治失去人心,故选D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两项;秦朝在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强化了基层管理,故排除B项。7.A【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统治理念。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招抚流亡百姓、释放奴婢,这些都体现了浓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汉初统治者节欲俭廉,故排除B项;汉初统治者的这些政策没有涉及人才选拔,故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的这些政策可以体现儒家思想,但体现不出法家思想,故排除D项。8.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对西域的管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朝中央授予归属汉朝的西域羌人首领的官印,“常宜之印”表明汉朝中央政府对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了管辖,这两枚印章都是汉代对西域管辖的见证,故选C项;匈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而材料中的这两枚印章出土于新疆,故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贸易通道,与汉代中央对西域的管辖无关,故排除B项;常宜不是刺史,故排除D项。9.B【解析】本题考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部分地区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B项;在唐朝的曲辕犁发明以前,东晋南朝的农民仍然沿用汉朝的犁耕技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江南地区的粮食产自田庄,故排除C项;仅凭“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就得出“经济重心移至南方”的结论,信息不充分,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故排除D项。10.C【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高一历中·参老答宰第1而(共3而)】001AHEB.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