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年2022级高二年级教学测评月考卷(一)1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云南师大附中2024高二联考卷
2、云南师大附中最新试卷2024高二
3、2023-2024云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
4、云南师大附中2024高考适应性月考二
5、2024云南师大附中第二次月考语文
6、云南省师大附中2024高三第二次月考
7、2024云南师大附中第二次月考
8、2024云南师大附中第二次月考
9、2024云南师大附中第二次月考
1语文试题)
社会如何引导个人追求共同的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公共健康伦理学,反过来又是一种生命伦理学。它们彼此都对社会关系的现实保持敏感。因此,公共健康伦理和生命伦理之间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在追求目标上是可以趋同的,只要双方保持对社会关系现实的敏感总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以共同的善为引导的正义社会,而不是抱持“非千涉的自由”的幻觉,无视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在传染病暴发的背景下,国家有责任实施公共健康干预来保护民众健康。公共健康伦理学需要开放的视域,需要向权利话语开放;公共健康不仅需要国家权力,而且需要个人的参与。这也是人类获得健康和安宁的条件。(摘编自朱彦明《公共健康伦理与生命伦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健康以集体而非以个人健康为目标,这引起了生命伦理学的不满和挑战。B.生命伦理学坚持个人自主原则,公共健康强调强制干预,但两者并非不可调和C.生命伦理学不关心公共健康问题,出现所谓隐私保护问题后才开始以公共健康为主题。D.公共健康伦理从生命伦理中发展而来,但它反对现代伦理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基于人们对公共健康伦理观与生命伦理观的一些片面认识,辩证地提出了自己思考:两者之间的冲突能否协调B.文章整体上是总分总结构,论述主体部分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横向议论思路来展开论证的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奥尼尔的话语,意在阐明公共健康伦理观与生命伦理观的追求目标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D.文章从互惠性和理论的统一性两个角度,论证了公共健康伦理与生命伦理在追求目标上有趋同的可能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共健康伦理学一般来说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但它后来形成了新的样式,不再以生命伦理为模板B.全体人口健康中的“人口”概念是由个人组成的,这意味着为了公共健康,应该舍弃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目标。C.生命伦理学以“非干涉的自由”为优先原则,只要打破这种原则,就能解决与公共健康伦理之间的冲突问题。D.公共健康不排除对个人利益的考量,但是在传染病暴发的背景下,国家实施强制干预措施时,无须考虑个人利益。(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