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新高考无角标)语文答案

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新高考无角标)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材料二:以道观之以“道”为出发点,道的本义是“路”,路的基本作用是“通达”。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通的推崇。以道观之致力于形成对世界的统一理解,而对世界的统一理解离不开通。什么是通?《周易》认为,“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往来不穷之通的作用有二:其一,它是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所谓“通乃一”;其二,它是统一体持续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所谓“通则久”。通的作用表明,没有往来无穷之通,事物的形成、存在、发展就会遇到障碍,事物的“一”与“久”就会丧失前提。而离开一与久,人们对事物的统一理解就失去了根基。以道观之重通的表现之一,是致力于提升道的通达能力。中国哲学中的道,是对路的抽象,但其基本作用仍是通,不过此通主要不是甲地与乙地之通,而是不同事物、不同属性之通。道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概念,与其强大的通的能力密切相关。在老子那里,道可以沟通高下、强弱、福祸;在庄子那里,“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在《周易》中,道可以沟通阴阳;在《中庸》中,道是万物并行不悖的通衢。道的沟通能力的强大,表现在它不仅可以沟通一般的事物,而且可以沟通对立的事物;不仅可以沟通不同的性质,而且可以沟通对立的性质。吉与凶、阴与阳、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的,但这些对立的状态或属性都可借由道进行沟通。以道观之重通的表现之二,是致力于扩展事物之“同”的多样性以保证事物之通。对立或相异的事物(性质)之所以有道相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们不仅有“异”,而且有“同”。所以求通必重同。中国哲学认为,同有不同的种类。墨家区分了重同、类同、体同、合同。“重同”是(不同事物)名称相同之同;“类同”是种类相同之同;“体同”是共处同一整体中之同;“合同”是共处同一空间中之同。同的多样性为同的普遍存在提供了担保。相异的事物如果没有重同,可能会有类同;如果没有类同,可能会有体同;即便没有体同,仍可以有合同一同在六合之内。相异事物之同的普遍存在,为事物之通奠定了基础,也为对事物的统一理解奠定了基础一“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道观之的方法论原则,不仅肯定了事物之通的重要性,同时也以道和同,为事物之通提供了可能。(摘编自刘静芳《“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道观之是一种形而上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以器观之,从“器”这一层面来看,世界更多地呈现出分离性。B.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趋向相异,实质并不相悖;以人观之有几种不同形式,最终都可展开为以道观之C.以道观之重视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把握,包含社会领域和自然对象两个方面,这是道与过程相关性的体现。D.以道观之以“道”为出发点,重视其“通”的内涵,表现为提升道的通达能力和扩展事物“同”的多样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荀子言论,是为了证明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B.中国文化视域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以道观之”的理念,如“阴阳变化”等。C.通是世界统一体形成的条件,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谓“通则久”。D.材料二以墨家对同的分类为例,论证了“万物皆一”是对事物统一理解的基础。【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908C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