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金匮 2024届高考专家联测卷(三)历史答案

石室金匮 2024届高考专家联测卷(三)历史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石室金匮2024高考专家联测卷
    2、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2024二文综
    3、2023-2024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四
    4、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2024理综答案
    5、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2024
    6、2023-2024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3
    7、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2024三
    8、石室金匮2024高考专家联测卷三
    9、石室金匮高考专家联测卷2024四
大联考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DB ADCDB1.B【解析】陶器是伴随着农业而出现的,是炊煮粮食的佐证。簋、碗、盆、豆、瓮、釜、罐等器形主要是用作蒸煮、盛食、用水等,这符合农业生产状况下的生产、生活方式,B项正确。随葬品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仅能说明存在社会分工,但不能确定是否已出现等级制度,排除A项;陶器制作水平的成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并不能说明这些随葬器物是私人占有,排除D项。2.D【解析】根据材料“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会预留一块“采地”,以便诸侯子孙因犯罪被削夺封地后,其后代仍然可以祭祀祖先,这说明“采地”的设立受到宗法制度理念的影响,故选D项;此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说是“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的情况,不能得出贵族地位被削弱的结论,排除B项;设立“采地”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子的人文关怀,但却不是目的,排除C项。3.B【解析】北魏时期授予奴婢、丁牛田亩是统治阶级与豪强地主妥协的结果,至隋朝,豪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和政府掌握土地减少,是隋朝取消奴婢和丁牛授田规定的原因之一,故选B项;以庄园经济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主要在东汉,北魏至隋朝大土地所有制已经衰落,排除A项;在均田制实行过程中,确实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但隋朝还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北魏至隋,赋税制度没有变化,都是租调制,排除D项。4.A【解析】根据材料中《旧唐书·食货志》的记载,大历四年对百姓及王公贵族的每年税钱进行了规定,并根据家庭的贫富程度分为九等。同时,夏税和秋税的征收额度也与田亩的等级有关,这是两税法。两税法承认土地私有,在法律上放开了对土地兼并的限制,按照资产和土地分两次征收,即以土地和资产为征税依据,分夏秋两季征收,A项正确。B项是“一条鞭法”,排除;两税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封建官吏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老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加重,排除C项;丁税的废除要到清朝,排除D项。5.D【解析】由表格内容可知,与唐朝天宝年间相比,宋代熙宁年间,实物税收大幅减少,货币税收大幅增多,这折射出宋朝熙宁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信息是实物税与货币税的比较,不能据此看出土地租佃关系状况,排除A项;表格中并不仅仅涉及货币地租内容,仍有实物税收,B项以偏概全,排除;表格中仅仅能看出政府税收收入,没有体现财政开支,因此无法得出财政状况,排除C项。6.A【解析】由材料“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均有插图”可知,明清时期主要流行的小说和话本题材有讲史、公案、灵怪故事,而讲史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另外插画的设置符合大众阅读情趣,这些均是服务于大众的表现,体现了文学创作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仅仅提及话本和小说,是文学领域的新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文化的范畴,未到转型阶段,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兴起,明清时期,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排除C项;这一时期理学对人的思想束缚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7.A【解析】根据材料“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可知,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作为借口,英国仍旧会以其他的借口发动战争,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故A项正确;1852年,自由主义成为英国国策,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企图用经济原因来掩盖战争本质,而鸦片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侵略战争,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而发动战争,排除D项。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政府官员支持推动之下产生新式银行,成为此后新式银行业先声,故B项正确;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迅速”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得到遏制”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9.B【解析】根据材料“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中共代表王世英”“抗日原则”“双方互派代表”“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作”可知,西安事变前,面对日本的侵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北地区杨虎城和中共秘密合作,力争共同抗日,反映了杨虎城与中共的合作抗日顺应了当时的潮流,故选B项;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对峙的局面,此协议在1936年2月达成,排除A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双方是秘密签署的协议,未对外公布,故不能激励了民众共御外侮,排除D项。历史参考答案(长郡版)一1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