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2024年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答案(语文)

[炎德·英才大联考]2024年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英才联考2024
    2、英才大联考2024四政治试卷
    3、英才联考联合体2024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
    4、2023-2024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试卷六
    5、2023-2024英才试卷的答案
    6、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2024年高二12月检测成绩查询
    7、炎德英才大联考2024语文4
    8、2023-2024英才联考试卷
    9、英才联考2024数学
    10、英才联考2024语文
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拉住马进谏阻止,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沿袭了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后世乱臣贼子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用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他)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前往归附。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难道会有不同吗?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德高望重之人,八十多岁,年龄(在当时)本就很高了。从北海之滨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的愿望没等实现,就已死在北海了吗?还是死在奔赴西岐的路上了?还是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呢?根据这些分析推论,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不食周栗这些说法就没有道理了。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完成大业,而唯独认为(此举)不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执政为君,不仁义;武王执政为君,仁义。伯夷固然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要等待仁义的君王再出山,但武王明明仁义,(伯夷)也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置于何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楚明白,但后世人怀着偏见浅见令事情失去了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又岂会低于太公呢?15.C(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句、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把握。“其心境并无二致”理解错误,这里的“弄笔斜行小草”是消夏手段,心情闲适;《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是在等待陛见的百无聊赖中借此打发时间,表面上看极为闲适恬静,实则有无限的牢骚与感慨。)16.①“更无一点尘埃到”一语双关,是环境,更是心境。②既写词人住所环境的清凉洁净,“户庭无尘杂”;又写词人夏日闲居,心中没有尘杂之念,恬静而安逸。③而惟有环境清净,方能心不染尘埃;也惟有内心恬静淡泊,才能领略到环境的清净。【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诗歌思想内容。此首《乌夜啼》,为词人闲居山阴时所作,可视作陆游版的“《归园田居》”,全词不见“豪丽语”,不言“征伐恢复事”,也不见被闲置的郁愤与牢骚,一派乡居生活的闲适宁静。“尘埃”在词中一语双关,表面写环境,实则写心境。【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17.(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示例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示例四:一笛清风弄袖新月梳云缕(贺铸《簇水近》)【解析】本题着眼于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1)(2)题将需要默写的语句置于原始叙述语境之中,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具有唯一性;(3)题答题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试题设置了情感内容要求“既是自然界的风,又映射感受与风貌”,与此符合的诗文均可被选择。参考答案示例一、示例二出自苏轼《赤壁赋》,示例三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示例四出自贺铸《簇水近》,其他答案符合情境要求的,也视为正确答案。【评分参考】每空1分,漏字、错字不得分。18.①崇山峻岭②人迹罕至/杳无人烟③喧嚣不已/嘈杂纷乱/人声鼎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判断与使用的能力。①崇山峻岭(对应后面三个大自然雄伟的原始景象,填写成语务必与之形成排比,故此处适合填写与山岭有关的成语,且必须是名词性的成语)②人迹罕至/杳无人烟(依【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