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安徽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答案

明思·安徽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一)语文
    2、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期末七年级语文
    3、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
    4、2024至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
    5、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卷语文
    6、安徽省2023-2024学年度七年级
    7、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联考卷语文
    8、安徽省2024至2024学年度七年级期末检测卷一
    9、2023-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
    10、2024—2024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了五礼、律令、阴阳书。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帝因此怀恨在心。等到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担任桂州司马。官爵被撤销后,他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前去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斥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任他为建安郡丞。到了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一个个相继灭亡,李百药辗转于寇乱之中,多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让他喝下石灰酒,李百药因此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都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祏让他杀死李百药,(李百药)因为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祏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封安县男。第二年,授任礼部侍郎。当时朝中商议分封土地给皇族子弟和功臣一事,李百药敬上《封建论》,论据翔实确切,太宗听从了他的话而终止了此事。贞观四年,授任他为太子右庶子。太子多次行事轻侮怠慢,于是他写了《赞道赋》来劝谏太子。后来有一天,太宗说:“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于是赏赐给他彩色布帛三百段。太宗曾与李百药一同创作《帝京篇》,赞叹他的文章作得工巧,下亲笔诏说:“你为什么身体衰弱但才华横溢,年老但想法更新呢?”后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李百药,是名臣之子,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被天下人推重。他护送父母的丧柩还乡,赤足步行几千里。丧服虽已除去,但容貌仍连年消瘦。李百药喜欢奖掖、引荐年轻人,得到的俸禄和亲朋幕僚共同分享。他的文辞深沉蕴藉,尤其擅长作诗,连樵夫、厮役都能吟诵他的诗作。他所撰修的《齐史》在当时很流行。15.D(“直抒胸臆”错,尾联是运用《后汉书》中的典故来表情达意的,属于间接抒情。)16.①领联运用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用“鳞”代指鱼、“翼”代指“鸟”,“输”体现鱼的神态,“会”体现鸟的动作,将鱼人格化,鱼儿快乐地在骇浪中游泳,鸟儿迎击万里长空。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鱼儿的鳞光闪闪和空中鸟儿翅膀有力的搏击,映衬了诗人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寄寓了诗人能回归朝廷的期盼。(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7.(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均不得分)18.(示例)A:杳无踪影(无影无踪)B: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每空1分,符合语意,表达准确即可)19.(1)句子①,修改为:中国最早发明了纸和印刷术。(2)句子④,修改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这样。(每改对一处给2分,其他答案修改正确且不改变原意酌情给分)20.(示例)甲:水火吞书乙:几乎没有可能(每句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表达准确流畅酌情给分)21.(示例)①原句中的“柔弱”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书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怜惜之情,而改句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②原句连用三个“那么”,突出了一本书流传下来是多么不易,反复咏叹,语言富有韵律感,而改句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2.(示例)①书只是寒冷时的衣服、饥渴时的茶水;②书只是下雨时的雨伞、闷热时的风扇。(每句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3.【写作指导】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第二部分,指出青年人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可见,本次作文着重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当代中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者。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弘扬传统文化,青年责无旁贷;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等【参考立意】①新时代,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传承传统文化,担当青春使命。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