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卓越联盟·山西省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25-L-170B)语文答案

三晋卓越联盟·山西省2024-2025学年度高二10月联考(25-L-170B)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三晋联盟名校联考
    2、2023-2024三晋联盟学校有哪些
    3、2023-2024三晋考试资讯速报
    4、2023-2024三晋联盟同课异构
    5、2023-2024山西高三三晋联盟
    6、2023-2024三晋名校联盟
16.①诗中的风流是积极入世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1分)。诗中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登高远眺、出行游玩的繁荣景象(1分),表达了诗人登高时的愉快心情(1分)。②陶潜的“篱下醉”是一种逃避现实(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1分)。陶潜归隐田园,赏菊饮酒(1分),体现了隐逸洒脱,隐脱世俗的志趣(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俗。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何曾得见此风流”,“何曾”很明显是反问,大意是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陶渊明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陶潜的“篱下醉”只是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九日登高》中诗人借“何曾得见此风流”点明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的,态度。由此可见,此诗中的“风流”则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是诗人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17.(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8.【D】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好像数点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心驰神往:褒义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望尘莫及:莫:不能;及:赶上。形容望着远去的人马行走时扬起的阵阵尘王,却不能追上他们,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19.语句①,可修改为: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更加淡和艰辛。或考古工作比影视作品所呈现的淡和艰辛得多。语句④,可修改为:人们往往会对考古产生更纯粹的敬意。【评分标准】4分。每指出并改对一处得2分。20.甲:考古研究不是艺术创作乙:还需要进行文化上的“冷”思考【评分标准】4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1.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整体保护下来,却存在着过度建设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太像公园,丢失了特有气质等。【评分标准】4分。每写对一个分句给1分,整句流畅简洁1分。22.结合第1段内容:【考古旅游热】千年古迹悄等待,考古游人欣赴约结合第2段内容:【考古与影视作品】考古似读史,寻踪若追源结合第3-4段内容:【考古与文明文化】在古老的遗迹中,奏响文明的雄浑乐章!/推动考古旅游,守住文化底线!【评分标准】对象“考古旅游”1分,宜传语1分,修辞手法1分,符合题意即可。23.作文:【题目解析】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材料的理解材料部分有两个层次:(一)第一个层次:有人认为,生活是自己的事情,应努力达成自己的心愿,不必在乎别人的评判。其中有三个点需要关照:1.认为生活是自己的事情;2.强调努力达成自己的心愿;3.不必在乎别人的评判。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