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密卷]2024-2025学年度学科素养月度测评(二)2语文A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第一学期学科素养第二次测试
2、2024年学科素养考核测试
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素养形成期末测试
4、2023-2024学年度学科知识与能力测试
5、2024年全旗小学毕业生学科素养检测语文
6、2023-2024学年度
7、2024年下学期期末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8、2023-2024学科素养质量测评卷
9、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素养期中测试
10、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学生素质监测
2语文A试题)
“沉沉”可理解为酒喝得多,人沉醉得很深的样子,是神态描写;“按”是击打节拍的意思,属于动作描写。故选C。)16.(6分)①将军权贵。将军临边本应抗击金兵却没有仗打,权贵们本应谋划收复失地却整日醉生梦死,以致战马肥死马厩,弓弦腐烂断绝,抒发了诗人对权贵不思收复失地的不满。②戍边战士。战士戍边只想建功沙场或者功成早日回家,但报国的心思无人理解;刁斗本应用于战场,现在却只能用来报更,抒发了诗人对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百无聊赖的同情。③中原百姓。中原百姓本应在故土上安居乐业,如今却在外族的统治下忍辱偷生,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百姓渴望宋军挥戈北上,收复失地,但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思收复,百姓只能伤心落泪,抒发了诗人对中原百姓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对诗歌中细节描写的角度和作用的概括分析能力。从全诗看,诗中分别写了以下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将军权贵,他们莺歌燕舞,不思复国;第二种人是戍边战士,他们百无聊赖,报国无门:第三种人是中原百姓,他们忍辱偷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答题的关键是:先分类,指出是哪三种人;再指出诗中写到哪些反常细节;最后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诗意赏析]这首诗共十二句,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三个层次分别写同一月夜下,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等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诗歌构思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紧扣一个“月”字来写:朦胧的月光照着戍边战士的白发、横笛,照着沙头的白骨,照着遗民的泪痕,也照着朱门的歌舞、肥死的厩马、霉断的弓弦;月色中,有将军的按歌击拍声,有扣人心弦的刁斗声,更有哀怨幽咽的横笛声和哭泣声。上述诸种对比鲜明的场景受诗歌开头的“和戎诏下”的统领,形成层层相因的逻辑联系。同一时间段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情景和态度的对比、同一环境里的不同情景的对比、同类人物的生死对比、同一地域的古今对比等,一一揭示了当时表面上一汪平静的死水里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富概括性。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性格。17.(6分)(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示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8.(5分)①运用了比喻(博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2分)②运用设问,引起读者对愁的思考与想象:(1分)③运用比喻(博喻),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使无形的愁具体可感了;(1分)④运用博喻,形象地表现了愁之多,愁之乱,愁之连绵不绝。(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夸张等。)19.(6分)①古人的联想之美②天气往往阴晴不定③“梅雨”也有可爱之处(1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0.(2分)A烈日当空(或晴空万里)B衣食无忧(或安居乐业)(1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1.B(3分)(A项为说话断断续续,B项为列举内容的省略,C项为引文内容的省略,D项为语意未尽,故选B。)22.(4分)序号③(1分),“营造”与“精神”搭配不当,将“营造”改为“展现”。(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分);序号④(1分),逻辑顺序不当,改为“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能窥探先民的智慧,还可以发现体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1分)23.作文立意:
本文标签: